- · 环保科技版面费是多少[06/30]
- · 《环保科技》投稿方式[06/30]
- · 《环保科技》期刊栏目设[06/30]
用"垃圾"来造iPhone,苹果环保的科技与狠活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看看你手里的iPhone 13或者iPhone 14,它所用的材料大部分是从“垃圾”中来的。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。2021财年出货的苹果产品中,有近 20% 的材料来自循环利
看看你手里的iPhone 13或者iPhone 14,它所用的材料大部分是从“垃圾”中来的。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。2021财年出货的苹果产品中,有近 20% 的材料来自循环利用资源。
为此,苹果开发了一些回收拆解机器人。最早的机器人Daisy可以拆解多种型号的iPhone。之后开发的Dave和Taz机器人,分别负责拆解触感引擎和稀土磁体。
福蓉科技扩大再生铝产能的决定,是出于公司自身发展考虑。其扩产动力来源于至少两家核心客户的需求:除了苹果之外,三星也在2021年明确表示将开发“封闭循环产品”。
由于产业现状所限,苹果在寻找再生钴和锂的任务上,连便车都没搭上。去年,苹果使用的钴金属有13%是再生钴。苹果尚未在产品中使用再生锂。
图:一些使用100%再生铝外壳的苹果产品
除了两个铝业巨头之外,苹果公司和加拿大政府也对Elysis进行了投资。苹果大量采购Elysis冶炼的无碳铝,用于Mac、iPhone SE等产品的生产。
循环经济是应对环境风险的良方。如果工业生产如苹果所愿,能够完全告别矿产开采,那么就可以缓和矿业的巨大能源消费和生态破坏,并且避免矿业开山毁林、污染环境、不规范用工导致的社会问题。
最后一个类别,是用于电池的金属。电池电极所使用的金属,包括锂、钴、镍、锰等。其中钴和锂比较稀有,受到苹果的重点关注。
2018年2月的时候,一则苹果买钴的消息在网上传开。当时,由于对动力电池需求的火热预期,钴的价格从2016年的不到3万美元/吨,一路飙涨至超过9万美元/吨。
“闭环制造商”,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。究其原因,在装备和电子制造业还很少企业有勇气做此设想。苹果是先行者。
而“闭环供应链”原则上要求的逆向物流——即苹果要大规模回收自己的产品,并将其用于新产品的生产——苹果目前的进展还不尽人意。
编者按: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阿尔法工场ESG(ID:ESG_ASIA),作者:Ziqi,创业邦经授权发布。
图:福蓉科技拥有按客户需求来定制生产铝合金的技术能力。公司生产了苹果iPad和笔记本电脑的铝外壳,三星手机的铝构件,也为华为、小米等客户供货。
在2018年10月,苹果公司宣布将一种最新研发的循环铝合金投入使用,用来做电子产品外壳。这种铝合金除了在性能上不输从前的材料,还可以保证在多次回收处理之后,仍然可以维持原初的品质。
苹果用不用得上现有的再生钴,仅仅取决于苹果自身的供应链管理能力,以及公司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。
根据公开出来的资料,苹果从2019年10月开始对稀土回收龙头企业鑫泰科技进行供应商评估。到2022年初,苹果进而与鑫泰科技签订协议,长期采购再生稀土产品氧化镨钕,每月的供应量为50吨,年供货量600吨。
表面看上去,iPhone所用的循环材料变多了、碳足迹变小了。但实际上苹果只是分走了“循环经济”蛋糕中现成的一块而已,但并没有参与做大“循环经济”的蛋糕。
在再生钨方面,情况比稀土简单很多。2021年,苹果使用的钨有90%以上是再生钨。
这意味着,苹果与中国蓬勃发展的循环经济,正在建立起新的共生关系。
不过要是我们宽容一点,也可以认为苹果是有贡献的。
所以苹果的“闭环供应链”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相对“敞开”的,要依赖外部的回收材料供应链(例如从报废汽车、建筑废料中回收的金属),并依赖外部的回收技术。
再生铝的消息发布不久之后,在苹果2019年公布的核心供应商榜单中,就出现了供应铝合金材料的山东创新金属。
整体上,循环经济砍掉了产品生命周期前端和末端的排放,就大大削减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。
苹果公司对中国的钨和稀土供应有较强的依赖。公司在近两年在产品中改用再生钨、再生稀土,也要依赖中国供应商的技术。
钨被称为“工业的牙齿”,常用于超硬材料中。苹果产品中的钨,主要用于制造iPhone和Apple Watch的触感引擎中的振子。
在全球范围内,钨和稀土是分布稀散的稀有金属。这两种材料在中国的分布十分丰富。
图:苹果产品中再生材料使用在逐年普及
据此推测,苹果在2022年及之后,可能会快速提升产品中再生钴的用量。
图表来源:Trading Economics
华宏科技是国内报废汽车拆解、废钢加工的龙头企业。从汽车上拆出来的废磁体,正好支撑了高附加值的稀土回收业务,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了相对完整、稳定的回收供应链。
文章来源:《环保科技》 网址: http://www.hbkj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018/858.html